“888车牌号车主,您已经违停超过3分钟,请您立即驶离……”8月7日上午,邯郸高铁站广场,一位头戴白色警帽,身上标注“交警”字样的机器人正式上岗执勤。据悉,这也是经公安部认证并列装的中国第一批“机器人交警”,由此解锁中国人工智能交管新模式。
上路巡逻维护交通秩序
据邯郸市公安交警支队有关负责人介绍,邯郸“机器人交警”主要以机器人为核心,通过整合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多传感器融合技术、激光导航定位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,具备自主感知、自主行走、自主识别等功能,专职全天候、全方位、全智能自动化执勤。
目前,根据城市交通管理实际需求,正式列装的“机器人交警”主要分为3款,分别是道路巡逻机器人交警、车管咨询机器人交警、事故警戒机器人交警。
其中,道路巡逻机器人交警身高1.6米,重达200公斤,长着一张象征铁面无私的黑色面孔。其头部配备红外线传感系统,可360度巡视四周和绕开障碍物,除了宣传提示、自动巡逻、车牌识别外,还能警示、驱离交通违法者和车辆。
在主要交通路口,也可以与智能信号机进行联动,对闯红灯的非机动与行人进行提醒、人脸识别、抓拍,协助民警维护交通秩序。
如果“机器人交警”遇到“路怒症”或暴力抗法者怎么办?
其实,这位看似一台机器的“交警”具有超强的自我保护能力,发现有人破坏设备时,将及时向附近巡逻的民警发出求助信号,并自行取证,完整记录嫌疑人违法行为的影音资料。
一般情况下,机器人充满电可上路执勤8小时左右,一旦电量达到低点,会自动寻找充电桩充电,待充完电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。
为车主解疑答惑
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与日俱增,各地车管部门业务大厅几乎人满为患,市民办理业务不仅耗费时间,还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或难题。
为快速回答市民的提问,并指引办理窗口位置,减少车管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,邯郸市专门推出了车管咨询“机器人交警”,人们只要说一声“千禧”,这位蓝白相间的“交警”就会主动问好,询问是否需要帮助。
机器人交警除了解疑答惑外,还在等待区域进行巡逻,提醒市民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物,并通过人脸识别或信息核对检测周边有无“黑名单”人员,一旦发现异常情况,将及时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平台处理。
对事故现场实施警戒
相对于前面的两款“机器人交警”,事故警戒“机器人交警”个头比较小,还可以折叠,以便于车载和人工装卸。
当发生交通事故时,民警在现场通过遥控迅速做好部署,指挥“机器人交警”进入指定位置实施警戒,提醒前方过往行人和车辆注意减速慢行,防止发生二次事故。
机器人首次涉足交通管理
对于邯郸“机器人交警”的由来,还得从时任邯郸市公安局党委委员、交警支队党委书记、支队长贾志光谈起。
2018年3月份,贾志光在广州学习考察期间,在街头偶遇一款“治安巡逻机器人”,经过一番观赏和揣摩,萌生将人工智能引入交通管理,让机器人担任“交警”的想法。
经过两个多月的内部论证研讨,邯郸市公安交警支队与广州一家机器人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,联合研发“机器人交警”,该项目还得到了公安部交通管理科研所等权威机构的大力支持。
技术人员从形象、体重、身高、颜色、服饰、场景功能应用,再到结构拆解、整机安装、调试,历经数百次修改和调整,一期研制成功道路巡逻执法、车管业务咨询导办、道路事故警戒三款“机器人交警”,并顺利通过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和认证。
24小时不下岗的“交警”
8月7日上午,邯郸市公安局为新加入警队的“战友”举行了隆重的上岗仪式,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周左鹰表示,中国首创的“机器人交警”达到了设计的主要要求,是国内第一批正式上岗的“机器人交警”,标志着向科技要警力走出了重大意义的一步,适合在各地推广应用。
如今,行车难、停车难、交通拥堵、交通事故多发等问题成为城市“顽疾”,交管部门不得不投入大量警力、资金、装备用于疏堵保畅,导致警力资源捉襟见肘,民警超强度、超负荷工作已成家常便饭。
邯郸市公安交警支队李怀支队长深有感触地说,“机器人交警”系列的研发与应用,旨在将交通管理、执勤执法、车管服务的职能逐步赋予机器人,使之成为全天候、24小时不下岗的“交警”。
李怀认为,在科技兴警探索的途中,在警用人工智能发展的路上,“机器人交警”从无到有,从单兵突破到合成作战,未来还拥有无限广阔的成长空间。
据了解,邯郸三款“机器人交警”因为尚未批量生产,只能各出一个代表上岗执勤,其中道路巡逻机器人交警的辖区为邯郸高铁站广场。预计今年年底前,将会有10余名“机器人交警”亮相街头,与广大市民面对面交流。
(燕赵热点)